┬ 決定論:因為不安,所以無法走出門
└ 目的論:因為不想走出門,所以製造出不安的情緒
本書開篇以對話形式來呈現,以來往的對話模擬思辨的過程,循序漸進地探討阿格勒心理學的推導脈絡,最後提出令人難以置信的結論:
你的不幸,是自己選擇的
藉由「年輕人」與「哲學家」的對話,一步一步展現出結論;認為人非機器、在一樣的狀況下每個人的行為皆會不同,進而證明了結果皆為自身選擇的結論。由「目的論」談到「所有煩惱皆來自人際關係」,並以自卑感為例:若是全世界只剩下一個人類,那個人類便不會因為太美/太醜/太高/太低而感到自卑或煩惱。
提出人生不用與別人比較、不需要追求別人的認同、分辨並切割別人的課題(也可以理解成期望),同時這些煩惱更是進一步驗證「所有煩惱皆來自人際關係」。
哲學家希望年輕人「別害怕被人討厭」(負面表述),因此書名為「被討厭的勇氣」(正面表述)。
P.61-62
無論之前你的人生發生過什麼事,那對你將來要怎麼過日子一點影響也沒有。
P.85
自卑情結,是指開始把自卑感當成某種藉口使用的狀態。
(ex:因為我的學歷低,所以無法成功)
P.105
如果被痛罵一頓,我會仔細思考那個人心裡暗藏的真正「目的」是什麼。不只是當面謾罵而已,只要對方有任何舉動會引起你的憤怒,都可以認定對方是在挑起一種「權力鬥爭」。
P.106
(略)雙方各持己見、互不相讓,接著對方開始進行人身攻擊,(略)對方只是為了刁難你、挑釁你,想藉著權力鬥爭讓不服氣的你屈服而已。你如果真的動怒了,就正如對方所願,進入了權力鬥爭的關係中。所以,不管是什麼樣的挑釁,都不可以被煽動。
P.110
認錯不等於「承認失敗」:一旦在人際關係中確信「我是對的」,那瞬間就已經一腳踏入了權力鬥爭。
P.111
意見的正確性和勝負是完全沒有關係的。如果你認為自己是對的,那麼不管其他人的意見是什麼,都應該在這裡畫下句點。但大多數的人會進入權力鬥爭中,想讓對方屈服,才會把「承認自己的錯誤」當成是「承認自己的失敗」。
因為一心只想著不要失敗而無法承認錯誤,反而害自己選錯路。事實上,承認錯誤、表達歉意的言詞,還有脫離權力鬥爭,這些都不是「挫敗」。
所謂追求卓越,並不是透過跟其他人的競爭來實現的。
P.167
不想被別人討厭是人類極其自然的欲望與衝動。近代哲學的巨人--康德稱這樣的欲望為「傾向性」。
就是本能的、衝動的欲望。如果說順著這種傾向性,也就是順著欲望或衝動過日子、像顆從坡道上滾落的石頭一樣,就是「自由」的話,那可就大錯特錯了。那樣的生活方式頂多只是欲望和衝動的奴隸罷了。真正的自求其實是將滾落的自己由下往上推的態度。
石頭本身是沒有力量的,一旦由坡道上開始滾落,就會因為重力或慣性的作用不斷滾動。但我們不是石頭,是可以和傾向性對抗的;我們可以讓滾落的自己停下腳步,順著坡道往上爬。
認同的需求洛許算是一種天生的欲望吧。那麼,難道我們為了獲得他人的認同,就必須在坡道上不斷翻滾嗎?要像滾動的石頭一樣損耗自我,直到失去原來的形狀、變得圓滑為止嗎?最後變成的這顆球體真的可以算上是「真正的自己」嗎?這是不可能的。
書籍資訊
■ 被討厭的勇氣:自我啟發之父「阿德勒」的教導
◎ 作者:岸見一郎/ 古賀史健
◎ 譯者:葉小燕
◎ 出版社:究竟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
◎ 出版日期:2014/10/30
■ 內容簡介
所謂的自由,就是被別人討厭。
有人討厭你,正是你行使自由、依照自己的生活方針過日子的標記。
為什麼人們一直無法改變?
為什麼自卑感總是揮之不去?
為什麼我們總是活在別人的期待之下?
為什麼現在無法真實感受到幸福?
或許是因為,我們缺少了被別人討厭的勇氣!
一名憤世嫉俗的年輕人來到哲學家的小屋。
當他聽聞哲學家主張「世界無比單純,人人都能幸福」,便決心前來推翻這種謬論。
這個世界明明複雜混亂,哪裡單純了?
如果幸福真的這麼容易,為什麼他還會過得這麼痛苦?
他們開始了你來我往的思考與論辯。
年輕人原以為哲學家不過是昧於現實的昏庸老頭,
但是一夜又一夜過去後,年輕人反而陷入沉思:這世界到底是什麼樣子?
「所謂的自由,就是被別人討厭。」哲學家說。
怎麼會這樣?怎麼會有人想被別人討厭?
想得到真正的自由,又為什麼非得被別人討厭不可呢?
這個世界,究竟是單純,還是複雜?人,到底能不能得到幸福?……
問題不在於「世界」是什麼樣子,而在於「你」是什麼樣子。
◎ 阿爾弗雷德.阿德勒(Alfred Adler,1870-1937)
出生於維也納,是一位醫師、心理學家、兒童教育家,也是「個體心理學」的創始人,與佛洛伊德、榮格同為心理學三巨頭之一。他相信人的一切行為都有目的,並認為每個人都是不同的個體,研究過程也應該以個人的特殊心理經驗為對象。阿德勒的學說讓心理學從「生物性」轉向「社會性」,對心理學發展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,許多治療學派也都引用他的學說,他更被奉為家族治療的鼻祖。
■ 作者簡介
◎ 岸見一郎
哲學家。1956年生於京都,居於京都。高中開始以哲學為志向,進入大學後,經常成為老師家中的不速之客,不時與老師展開唇槍舌戰。京都大學研究所文學研究科博士課程結業。除了專攻哲學(西洋古代哲學,尤其是柏拉圖哲學)外,1989年起開始研究阿德勒心理學。積極從事阿德勒心理學及古代哲學的著述、演講,並擔任多家醫院精神科的「年輕人」心理諮商,同時也是日本阿德勒心理學會認定的諮商師與顧問。
◎ 古賀史健
自由撰稿人。1973年生。專門以聽寫記錄的方式從事書籍撰寫,參與過許多暢銷的商業書刊,以及非小說類書籍的出版。所撰寫的訪談稿,向來以臨場感及節奏感十足而頗受好評。
◎ 葉小燕
日語教學與翻譯工作是我快樂的泉源。目前為兼職譯者、日語教師、臺灣高等法院特約通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