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8月8日 星期五

《減法的力量》筆記與觀後感

P.005 應用減法需要有前提條件,越成熟的人(包括擔責、自信、自律、尊嚴及獨立分析判斷能力等)及環境(包括制度、文化、紀律等),才能讓使用減法的彈性及效益越高。

  一般書籍洋洋灑灑至少會有3-5章,光目錄就可以寫個三五頁。從書的厚度來看,本書不比一般的哲學書薄,但從目錄就開始貫徹減法,僅有兩章,一頁寫完,把本該是目錄的篇幅留給其他人寫心得。
  從舊金山的洛馬普里塔地震與安巴卡德洛濱海大道高速公路開頭,講述拆除高速公路不僅沒有讓交通影響觀光,更是因為少了高速公路的遮擋而能有更多美景發展旅遊業;小人物抵制幫任何涉嫌種族主義疑慮的貨物卸貨,由成本影響收益(原文是用「拿走種族隔離制度的資金」來描述,P.032),也是一種隱晦的減法。
  先舉出減法的好處,並舉出結論:「減法是通往精簡這種狀態的行動,但不等於採取更少的行動。事實上,通往精簡這種狀態,常常意味著需要採取更多行動,或至少更多的思路。」(P.36),最後揭開目錄的謎底:先明白人們忽視的減法(第一章),然後學習如何解決問題(第二章)。

  人們認定既然某個東西存在,必定是出於充分理由,為了避免錯誤所以大多數都會選擇加法。為了排除這個可能性,作者設計一個純圖像(無關對錯、利益)來做測試,發現大家還是傾向於加法。
P.061 人們很容易把「更少」誤認為「損失」。 P.061 如果我們根本沒考慮採用減法呢?如果我們根本沒看到這個可行性,那就絕對錯過了某些機會。

  為了測試人們對於加法的傾向,作者改良並推出了實驗二:加入減法的誘因。
  設計一組積木,如果拿掉積木並達成條件能獲得獎勵,而增加積木則會有損失,但仍有40%以上的人們選擇增加積木──「這些人不是選擇忽視減法,而是根本沒想到減法」(p.69)。
P.078 還記不記得,我在上一章提到的減法研究中,總共有兩百五十個子資料夾,以及一千七百份文件?沒錯,為了儲存資料,其中幾個資料夾和文件有其必要性。如果有人想重製我們的研究,我們就會希望讓對方知道研究細節。而且,也許我們需要從其中一些文件裡複製、貼出一些資料。但我們大概不需要為後代保留研究論文的第一版到第十八版草稿(不誇張,真的有這麼多)。也許你在處理電費帳單上比我們果斷,但我相信不是只有自己會在一篇報告上保留不必要的段落,或展示一本自己跟本沒打算閱讀的書。

  人們試圖用心理學來解釋,1959年 Robert W. White認為人們「與生俱來地需要對環境採取行動」,1977年 Albert Bandura 延續懷特的概念,認為成功地完成任務、是能讓自己覺得有能力的唯一辦法。
P.080 如果採用減法,就更難炫耀能力。 我們把現有事物改變成符合自己期望的狀態後,就需要拿出證據,展示給夥伴、競爭對手,還有我們自己看。

  這讓我想到被討厭的勇氣,所有煩惱都來自於人際關係XD
  接著由生理、文化的角度來分析忽略減法的原因:
  ┌ 生理 ┬ 1. 不必要的進食慾望/爆食(生理上的加法,為了提高生存率)
  ⎪    ├ 2. 儲物癖/儲備行為(行為上的加法,為了提高存活率,且不只人類有這種傾向)
  ⎪    ├ 3. 取物時的多巴胺生理獎勵機制(內分泌上鼓勵加法行為)
  ⎪    └ 4. 不擅長用直覺來感知「更少」這個概念(P.100):減法究竟是個選項,還是「不可能嘛」,則取決於我們採用什麼觀點。(P.104)
  ├ 文化 ┬ 1. 紀念性建築:「這種建築的最大特色,是其規模和精巧度超越了務實功能的需求」(P.118),例如羅馬競技場、科巴金字塔
  ⎪    ├ 2. 紀念碑通常是在某個文化興盛之前就誕生了(P.119):紀念性建築很可能就是造就出文明的催化劑。(P.121)
  ⎪    ├ 3. 先有寺廟,後有城市(P.122):「寺廟」這種構想,讓分散的群體第一次有理由聚集在一起,進而促成農業出現──接露了文明與加法之間的關係
  ⎪    └ 4. 文字與寫作讓「累積資訊」不再侷限於每個個體的心智。(P.125)
  └ 經濟 ┬ 1. 杜魯門前總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演說:「更強大的生產力,就是獲得繁榮與和平的關鍵。」(P.166)
      ├ 2. 無論是工作還是度假,我們都忽略了減法其實能改善自己的日子(P.172):馬拉松式跑一堆景點,不如只挑幾個景點逛
      └ 3. 減法在資本市場上無法讓人獲利。畢竟,資本主義的一項特徵是「資本積累」,其定義就是加法。(P.194)

P.108 打石者必須先想像這塊石頭被移除周邊後會是什麼模樣。米開朗基羅是如此解釋他對雕刻採用的抽象手段:「我看見天使在大理石裡,我持續雕刻,直到他獲釋」。

  加法減法 v.s 加法減法:並非「減法就是正確的」,而是希望能好好運用兩者。

P.206 我沒空寫一封短信給你,所以寫了一封長的。
P.206 那些願意承認自己寫太多字的人,是因為知道把文字寫得精簡需要更多時間
P.206 無論是寫文章還是製造東西,無論是想法還是物體,我們都碰過某種情況:最簡單或最實際的作法,就是「見好就收」。
P.207 採取滿意即可得心態,是因為理論上能達成的改善其實太過困難,不值得浪費力氣,或沒這個必要。在這種案例上,「不完美得滿意即可」其實「完美地合理」。
P.224 在創造東西時,無論是在石灰岩裡挖出水孔、錄製《城市邊緣的黑暗》專輯的歌曲,還是寫文章,都會很自然地跟自己的成果產生感情。就算我們之前的工作成果跟目前的決策無關,但刪除它還是會讓自己覺得浪費了先前的努力。這就是為什麼,我的團隊請受試者改善自己的──而非他人的──文章時,受試者都會更不願意刪掉文字。

(P.278)減法的「簡化表」:
1.試圖做出改善前,先採取減法:檢傷分流把急診室系統簡化直至本質,示範「刪減細節」為何能救命(P.270)
2.讓減法成為優先事項:Jenga疊疊樂遊戲規則鼓勵加法與減法的「平衡」,規定迫使玩家先採取減法,先從較低的樓層抽出一塊積木,再把它添加至頂層。(P.276)
3.堅持於可見的精簡:《城市邊緣的黑暗》專輯,刪減歌詞及樂器演奏。「鼓聲如果強大但適中,就有空間容納強勁的吉他聲。吉他聲如果強勁但精簡,鼓聲就能變得像房子那樣渾厚。」(P.222)
4.重複使用減法成果:1847年,甜甜圈中間的洞不僅讓麵糰炸得更均勻,也提供更多表面積讓調味料附著;而100年後,甜甜圈中間被挖出來的小顆麵團也大受歡迎(1972年 Dunkin' Donuts 的 Munchkins)(P.274)

  現代資訊爆炸,而思考需要時間,注意力也有機會成本。當注意力都投入於細枝末節,那會錯過很多更有用的資訊。
P.317
  一個女高中生如果被迫把心智頻寬拿來考慮「幫弟弟妹妹買食物 vs. 幫自己買課本」,就會很難有心力思考那些課本裡的內容。更重要的是,因為她的心智頻寬已經被「課本 vs. 食物」的兩難問題所佔據,就沒多少空間處理自身狀況的新資訊,例如某個慈善計畫能提供免費課本。
  窮人常常被困在這種「心智匱乏」當中,而老子和赫伯特・賽門的建議是:我們這些人有能力來改善這個問題。
P.344 我們的代辦事項越多越多,卻不考慮列出停辦事項。我們為高績效提供獎勵,卻不移除妨礙目標的障礙。我們訂定新法律,卻不廢止該被淘汰的舊法律。無論是希望孩子改善行為,還是在工作場合設計新專案,我們是系統性地選擇「更多」而避開「更少」。

(P.346)結尾:鼓勵繼續讓減法成為一個選擇
  扭轉:採取「更多」之前,先試試「更少」。「減少」並不代表「損失」
  擴張:加法與減法是共存互補的。加法會讓人想到減法,而不是排除減法。
  提煉:聚焦於問題本質,化繁為簡。

  和許多哲學書一樣,舉了超級多例子來說服大家運用減法,可能礙於讀者們的理解、所以講的非常之詳盡,有點像阿嬤的裹腳布過於冗長了。Part 1 用了很大篇幅講了實驗以及用減法解決問題的例子,在 Part 2 的舉例中多數也是再用更多減法解決問題的例子來說明,大部分跳著看,只挑一些有實例且看得懂的例子來記錄。
─ │ ┌ ┐ └ ┘ ┬ ┴ ├ ┤ ┼ ⎪




書籍資訊


減法的力量:全美最啟迪人心的跨領域教授,帶你發現「少,才更好」
◎ 作者:雷迪.克羅茲
◎ 譯者: 甘鎮隴
◎ 出版社:先覺
◎ 出版日期:2021/09/01

■ 內容簡介
  減法本身就是一種行動,精簡就是一種最終狀態。
  美國知名行為科學教授,教你用「停辦清單」取代「待辦事項」,
  用「編輯舊文」取代「撰寫新文」,
  用創造性的減法獲得他人忽略的機會,帶來真正的改變!

  近藤麻理惠教我們簡化居家;名廚奧利佛的食譜只有五種食材;《深度工作力》宣揚「數位極簡」⋯⋯但為什麼我們需要三本書,才能解決不同領域的同一個基本問題?

  因為,我們從來沒有真正掌握減法的力量!

  今天的你,是否比三年前更為忙碌?
  你所擁有的東西是否比以前更多?
  你是不是花更多時間取得資訊,而不是從已知的事物中萃取精華?
  你是不是花更多時間寫新的內容,而非編輯舊文章?
  你在家中或公司是否訂下更多新規矩,而非刪除現有的規定?
  如果以上任何一項的答覆為「是」,你並不孤單。

  我們為了改善人生、工作和社會而努力「添加」,卻忘了把「減法」納入考量。其實,
  減少不是損失,「少」能讓我們獲得更多時間與空間。

  擅長跨領域思考、最啟發人心的教授雷迪‧克羅茲,透過革命性的研究,讓你正視自己疏於減法的心智盲點,培養減法思維。閱讀本書不僅能改善生活,還能帶來卓越,而且樂趣十足。你將能透過更清晰的鏡片看待世界,找到長久以來錯過的選項,透過「刪減」累積更多智慧,為自己、家庭、公司、城市、機構、地球、後代,做出真正能帶來改變的減法決策!

  這些事物中,都藏著「減法的力量」!
  疊疊樂
  孩子的滑步車
  甜甜圈中間的洞
  急診室的「檢傷分流」
  NIKE的氣墊鞋
  搖滾歌手史普林斯汀的經典專輯
  設計一座紀念碑
  作者大學時如何在攸關生死的期末考拿下高分
  寫好你手中這本書

■ 作者簡介
◎ 雷迪‧克羅茲(Leidy Klotz)
  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「CAREER」獎得主
  獲選「最啟發人心的年輕教授」
  維吉尼亞大學的哥本哈根副教授(Copenhaver Associate Professor),擅長跨領域挖掘尚未被開發的獨到觀點,於工程系、建築系和商學院都同時授課。他是該大學「跨學科行為科學」(Convergent Behavioral Science Initiative)的共同發起人和監督。由於他的跨學科專業知識,克羅茲獲得了入選門檻相當高的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頒發的殊榮「CAREER」獎,獲得超過1,000萬美元的研究資金,這也該是機構「NSF INSPIRE」計畫的首批獎項之一。他從競賽中獲得了超過700萬美元的研究經費,於國際頂尖期刊發表了超過80多篇文章,並提前晉升副教授。
  他為學術界和實務界的重要決策者提供建議,合作對象包括世界銀行、國際工業設計協會,以及ideas42。他同時是「行為科學家」網站的專欄作家,也曾為《科學》和《自然》期刊、《Fast Company》以及DailyClimate.org撰稿。出版《減法的力量》之前,他曾寫過一本書《透過足球推廣永續發展:拯救世界的意外方法》(Sustainability Through Soccer: An Unexpected Approach to Saving Our World)(他在展開學術生涯之前,曾是一名全美頂尖的職業足球運動員)。
  克羅茲在美國獲選為40名最啟發人心的年輕教授(40-under-40 professors who inspire),他的課程與本科生的密切合作獲得了多個機構級教學獎。他透過Facebook和Twitter為成千上萬的人提供終身學習資源,也是大規模開放線上課程的早期採用者,其中包括目前透過Coursera開授的課程。

◎ 甘鎮隴
  畢業於加拿大西門菲沙大學,從事中翻英與英翻中工作已有16年經驗。已出版英翻中譯作有70本,涵蓋不同類型,較為知名的包括《星際大戰》系列。近期譯作包括《更富有、更睿智、更快樂:投資大師奉行的致富金律》《真正無懼的身心防彈術:美國特勤局專家帶你提升心理素質,面對各種挑戰》等。
  • ✜ 金魚腦 © 2017-2023.
  • ✜ 主題來源:blue_baron.
  • ✜ 技術提供:Blogger.